武夷有一宝,红袍有六香发表时间:2018-12-26 11:31 焚香一炉,冲茶一壶,静下心来,让香与茶的韵味相互交融,这时的您,一定胜似神仙了!然而,在高端接待中,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下,焚香一炉,不免有些做作,而品饮高端茶,对于热情好客的主人来说,又是必不可少的。 一款武夷山原产地正岩大红袍,茶香四溢,锐则浓长,清则悠远,这又如何细腻地品味,让客人陶醉其中呢?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清楚,香气的来源! ![]() 1 地域香 地域香是指,同一品种的茶叶,种植在不同的地区,会表现也不同品质的香味。 这种地域香原产地的属性具有不可复制性,决定了原产地大红袍地域香的神秘及“茶王”大红袍的神圣,只有种植和采摘自武夷山原产地碧水丹山的正岩产区的大红袍,才具有这当之无愧的“茶王”之香。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造就了武夷山独有的丹霞地貌,碧水丹山,移步换景,美不胜收!武夷山正岩茶产区“三坑两涧”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绝无仅有的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小气候,这种小气候极利于茶树营养物质的生成,而且茶树种植在这样岩石砂粒土壤里,提升了茶叶的微量元素的含量。 武夷山的品种茶上千种,广泛种植的几十种,无论哪一品种茶,在正岩的“三坑两涧”产区,均体现这独特的地域香,这就是“岩韵之香”。这一独特的地域香,非亲自品鉴,亲自体味,难以形容。 2 工艺香
为了便于记忆,武夷山当地的茶工将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归纳为:“一采二倒青,三摇四围水,五炒六揉金,七烘八捡梗,九复十筛分。”这四句简单的民谣,实际上每一句都包括了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。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,历史悠久,技艺高超,是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,也是武夷山劳动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。唯有用这种传统工艺制做出来的半发酵茶的大红袍,香清、味醇、性中,才是茶中极品。 3 品种香 武夷岩茶四大名枞“大红袍、白鸡冠、水金龟、铁罗汉”,各有各独特的茶树形态和茶香与茶汤的品味。正岩纯种大红袍的香气高雅、清幽、馥郁、绵长,微似桂花香或粽叶香,滋味醇厚,回甘强烈而持久;白鸡冠不仅树枞特别,新生长出来的嫩叶是嫩白色,叶片成熟后,叶边成银边色,是武夷山非常稀有的品种,茶汤清香扑鼻,香气似橘皮香,滋味甘鲜,品过则舌之余甘持续良久;水金龟的茶青叶面油润闪光,茶树的模样宛如金色之龟,茶汤香气浓郁似腊梅花香,滋味甘爽;铁罗汉的技条粗壮呈灰黄色,牙叶毛茸茸又柔软如绵,茶汤香气幽长,滋味醇而甘鲜。 4 储存香 人们通常知道,普洱茶是越陈越香,殊不知,最早总结出茶叶“越陈越香”的不是普洱茶,而是武夷岩茶。 《闽茶曲》中写有一诗:雨前虽好但嫌新,火气难除莫近唇。藏得深红三倍价,家家卖弄隔年茶。 “家家卖弄隔年茶”写得十分传神,这里的“卖弄”有两重含义。其一,说明当时武夷民俗中,以陈茶为贵,也说明”卖弄者“懂茶,以收藏为乐趣。其二,说明达官显贵,或文人雅仕,均以收藏成茶为雅好,形成品陈茶、斗陈茶的习俗。从古至今,武夷山民间仍流传着”武夷岩茶,一年是茶,三年是药,十年变宝“这样的说法。足见武夷山人早就认识到,只要储存得当,武夷岩茶经过自然陈化,香气会越来越醇和,茶汤会越来越柔滑。 5 冲泡香 “三分好茶七分泡”。高超的冲泡技艺,能保证茶香恰如其分的释放,而笨拙的冲泡方法,必然损坏茶香的飘逸。冲泡一杯好茶,如同轻轻揭开倾城美女的面纱,动作毋须轻柔、娴静,美人也若隐若现;而在揭开一角露出红唇那一刻,又不免稍作停滞,给旁人以无限想像空间;当人心所向的那一高潮时刻来临,你或需的是那爆发式的一掷,让美人立即款款现身,让观众嗔目结舌,叹为观止。 6 栽培香、气候香 茶树的栽培管理水平,例如水肥控制、整枝修剪等,对茶叶的品质也有重大的影响。武夷山茶农种茶历史悠久,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,积累了丰富的茶园管理经验,对提升茶叶的品质有极大的帮助。 同时,每年的气候,特别是采茶季节的天气、及一天中不同的采摘时间,对茶叶的品质,都有一定的影响。春天如果天气升温较快,茶青会过快成长,不利于茶叶内优良物质的积累;雨天采摘茶青是茶农的大忌,如果做茶期间天公不作美,雨天较多,不得不在雨天采摘,就会给之后的倒青、晾青、做青等工序带来极大的不便,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;一天当中,最适合采摘武夷岩茶的时间是上午9-11时,下午2-5时,中午或傍晚采摘的茶青次之,过早采摘的露水青则最次。 |